事业发展:
1 工作和待遇
新加坡 85 宁波 70
作为区域金融中心,新加坡的工作机会显然更多,待遇也更优厚。虽然更多的跨国集团把总部迁到了上海,但是新加坡作为东南亚中心城市的地位还是不容否定的。
之所以给新加坡85分而不是95分,是因为觉得受限于自然条件,新加坡能够发展的行业有限,基本上就是:金融、IT、航运、物流、石化等——政府虽然大力鼓吹了多年的生物科学,但是似乎没有听说有什么很有名的公司出来。
相比之下,上海则更加全面,从钢铁、汽车、造船、化工、机械、金融、纺织、IT——甚至到篮球和110米跨栏,各个行业都有光明前景,所以上海应该有95分。
至于宁波,不幸之处也在于距离杭州和上海太近,很多行业的重心都放到了沪杭两地。宁波的地理优势是亚洲最好的深水良港北仑港
这里顺便提一下港口排名——以货物吞吐量来计算,宁波舟山港自09年超越新加坡后,目前稳居是全球第二了(第一上海)。以集装箱吞吐量计算,新加坡次于上海排名第二,宁波全球第六。
地理优势加上国家政策导向,2000年前宁波的经济还是以港口经济和民营制造经济为主导,当然也产生了一些行业巨头,比如亚洲最大的纺织基地雅戈尔,全球最大的注塑机集团海天等等。
但是整体上看,大型跨国企业相对较少。
事实上,我在国内的高中同学在外企或民企工作的不多,大约有一多半当了公务员或者在学校、医院、银行等。
相比之下,新加坡的工作机会基本上集中在企业方面,好像中国留学生在新加坡当公务员的没怎么听说。当然极少数勇攀科学高峰的同学拿到美国PHD后可以有机会进大学当老师(我们这届最后进入NUS和NTU的大概就这么两三位牛人吧)
2 工作氛围
新加坡 75 宁波 85
在新加坡三家企业工作下来的感觉是,大家各自把事情做好就OK,职业道路中规中矩,但是飞跃式提升的机会少,能够和本地同事深交的机会也少。
其实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,干过的三家公司里的politics也不见得少,只不过中国人基本上属于干活多,话语权较少,没有什么机会参与派系斗争的,所以也乐得清静。
以我曾经工作过的某报社为例,一些来自新华社的老编辑再牛也就是个副主任的头衔,当不了正职,更不要说染指总编了——10多年过去,据说现在终于有一位来自中国仁兄当了主任,可喜可贺。
其实这也很正常,比如温州的很多企业做到很大,但是核心团队的要求之一就必须是温州当地人。
相对而言,作为宁波人在宁波工作,先天上总是要占一些便宜的,比如语言沟通、风土人情等等方面,加上留学背景多少还能唬唬人。
在宁波说起来,我是“从新加坡回来的”——而在新加坡说起来,我是“从中国来的”。个中滋味,冷暖自知了。
3 展望与创业
新加坡 75 宁波 85
保守估计,目前人均1万5000$的宁波未来十年的经济总量至少增长60%,而新加坡的增长幅度恐怕就要少得多。这一方面是新加坡的基数大,人均4-5万$能保持住就不错了,另一方面宁波的一大优势是有土地,随时可以引进大型制造业,(例如宁波的杭州湾新区刚刚引进了上海大众建立分厂,年产量要达到80万辆汽车),加上辐射整个中国市场
高速发展带来的更多的是机会,国内同学中除了安居乐业打工的选择外,由于有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,创业的机会更加多了。大学毕业十多年了,有一部分人事业已经做的相当不错了。在反观新加坡同学中,更多是安居乐业埋头工作,相对而言创业的机会与环境则逊色了。
除了工作和生活指标外,社会生活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,我分下面几点谈一下:
1.人际关系圈
新加坡 50 宁波 85
这里面没有贬低新加坡的意思,因为到新加坡后,基本上的交往圈子就是大学同学,加上工作后的同事。因为当过几年记者,还算是认识了一些本地社会人士,但都没有什么深交,能聊得来的基本上还是要好的中国同学,谈不到有多少社会关系。而且大家基本上在企业工作,属于职能机关,也帮不上什么忙的。
所以在新加坡这么多年了,不要说国会议员了,大概就是学校老师也不认识几个。后来自己想想,和本地人交往不深,可能还是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关系。
这一点回到宁波后立刻改观。因为当时在高中比较活跃,回国后正好是毕业10周年,大家搞了年级聚会,一下子联系到了很多老同学。就像我前面说的,公务员居多,包括海关、公安、经贸、劳动局、商检、税务、银行、学校、医院、电信、石化等等,真的是五花八门,而且大概因为我的高中母校还是很出人才,大家基本上在各部门都混得不错,工作十来年,大都做了各类的小头头。
一位做了初中副校长的同学(当年我在班级里说相声的搭档)拍着胸口说:“将来你小孩只要在海曙区读书,初中小学包在我身上。”心里听着热乎乎的。
有这么一帮同学在,平时组织个烧烤、聚餐、搓个麻将、搞个郊游,随时能叫一帮人。这种老同学的感觉真得很好,一旦有什么事情需要麻烦起来,也都是尽心尽力的。
而且宁波因为城市小,很多人一聊发现都认识。上次去二院检查腰椎,和医生一聊原来是同校的师弟,和我老婆同届,他在医院的师傅又是我隔壁班的,所以一来二去自然很熟了,为我检查也格外仔细负责。
说明一下,我这里不是说不认识医生就不给你好好检查,但是所谓“熟人好办事”,“是亲三分向”,人家本来给你服务个70分就是合格了,现在格外仔细,服务达到90分。我想这个道理到了美国也是这样的。
至于借助父母关系再拓展的社会网络,目前还没怎么用过,暂且不提。
2 社会归属感
新加坡 50 宁波 95
说实话,在新加坡这么多年,也没把自己当作新加坡人看。事实上,这个是没有办法的,就像李佳薇入籍这么多年了,奥运拿了奖牌也还是会被一些本地人争议。
至于说,本地人对中国人的歧视和反感,有人觉得严重,有人觉得无所谓,但客观的讲,多多少少总是会在社会角落里存在吧。
想起一位大学同学,入籍后被公司派到上海工作,我在上海和他吃饭。他儿子因为生在新加坡时已经拿了公民,现在上海只能读国际学校。我说:“你儿子在国内长大,爷爷奶奶都是中国人,对新加坡有认同感么?”他说:“我自己都没有认同感,他怎么会有?”我开他玩笑:“你入籍的时候,是怎么宣誓的?”他也笑了:“当时出差了,没宣誓过。”
现在很多同学选择入籍,原因主要是几方面:1 经济上的,政府对公民的若干补贴; 2 身份上的,出入境方便,可以比较容易去欧美发展。
其实欧洲俺去过(法国、意大利),也没觉得那边人过得多好(酒店硬件条件简陋,地铁老旧不堪,特别是吃不惯,唉——真是吃不惯),加上现在经济形式不好,本国人失业率都那么高,我也确实没打算去发展。
美国没去过,不好说,金融危机前应该很不错的,现在。。。。事实情况是,我不少在美国的高中同学现在回国发展了。
到了宁波,自然是“阿拉的地盘,阿拉自己做主”。至少不会遇到像在牛车水买东西的时候,小店老板一本正经地教训你:“我们这里的东西和你们那里是不同的”。
3 舆论自由
新加坡 60 宁波 65
大家差不多的,和欧美有差距。但是感觉中国国家大,政府相对宽松一些,所以加5分。
在中国,网上发发牢骚骂骂娘,也没人太把你当回事儿,报刊上对政府部门的批评也不可谓不犀利,当然底线是“只反贪官不反朝廷”。这个和新加坡官方媒体上一片颂扬之声还是有不同的。
4 政府机关效率
新加坡 90 宁波 80
我等小民,和政府打交道的机会不多,比如领公积金,给女儿上户口等等。说实话,宁波政府机关的效率在国内算是不错的,但是和新加坡还是有差距。新加坡的美中不足是太死板,不懂得变通,但是其高效廉洁还是值得称道的。
(待续-